去年双11,天猫的全天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135亿,比去年的1683亿足足增加了29.8%。京东在整个“11.11全球好物节”期间(时间从11月1日到11月11日),交易额超过了1598亿。新贵拼多多也声称仅用了9小时,平台的销售额就超过了去年全天。“躲得过初一 躲不过双十一”剁手族们熬夜奋战满足自己的需求时,也给消费互联网平台带来巨大的流量压力。
我们上网去购物,在搜索到了心仪的商品后下单,就会连接到支付系统;在完成支付后,平台需要发送信息到对应的商户;商户根据订单选择物流配送……在经过无数道流程之后,商品才能最终到达我们手中。上述的每一步,都会对平台产生大量的请求,像在“双十一”期间,在同一时间内,平台可能要处理数以亿计个类似的请求,由此产生的压力是不可想象的。显然,平台想要克服如此巨大的压力,必须要将人与物、物与物实时连接。
从某种意义上看,“双十一”狂欢的消费互联网平台其实和工业互联网平台趋于类似,无非是应用场景不同。
就如同,消费互联网平台需要将商品数据采集到平台上一样,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边缘层也需要将企业的各个硬件/软件的实时数据接入。但是不同于消费互联网平台,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提供多种工业标准数据协议接入能力,如OPC、Modbus TCP、Modbus RTU、IEC104等,也要具备主流厂家的PLC、DCS、SCADA等系统软件的实时数据接入能力。同时,数据采集的稳定性也很重要,理由很简单,在我们购物的过程中,网络出现问题并不会带来特别大的损失,而在工业领域,一个很小的延迟或者误差就可能带来数以万计,甚至亿计的损失。因此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于容错率的要求要远高于消费互联网。
其次,消费互联网平台尽管采集到的商品数据是海量的,但是是共性的、相对独立的,平台绝大多数需要做的工作是把数据及时的、有效的展现给消费者。而工业的业务链条很长,需求多样,工业互联网平台不能仅仅提供数据展示,还需要在平台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,打破数据孤岛,让数据活起来,每天产生的大量数据可以被打通、融合、应用。同时,平台还必须具备开发工具、开发包、接口及认证发布等服务,才能真正在工业中落地。
另外,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的对象包括人、设备、软件、工厂、产品,以及各类生产要素,客户也更多样性。因此,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层需要内置大量App,才能为工业的安全运行、减能增效提供业务支撑。根据专家预估,未来工业智能App的需求量将达到千万级。而消费互联网的连接对象主要是人与PC、手机等终端,应用层数量远远达不到千万级。
目前,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,众多企业纷纷入场,试图抢占工业数字化改革的制高点。